空包 直播带货乱象丛生!伪造数据制造热销假象,库存竟不实?
2025-10-22
20浏览
空包 直播带货乱象丛生!伪造数据制造热销假象,库存竟不实?然而,《法治日报》记者次日发现,这款宣称“已抢空”的商品依然在售,库存充足。记者调查发现,当前不少商家和主播通过伪造销量、互动与在线人数等数据,刻意制造“热销”假象,俨然形成一套完整的灰色产业链。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,直播电商行业的“数据焦虑”,是虚假销量泛滥的根本原因之一。

目前仅剩500件商品!倒计时3、2、1,请立即点击链接!最近某直播平台上,一位美妆主播正使劲宣传一款号称“限量版”的粉底液,评论区接连出现“已经下单”“能不能多补货一些”等留言,制造出紧张购买气氛。但《法治日报》记者第二天查看时,发现这款声称“全部售罄”的商品仍在售卖,存货非常丰富。

这种情况并非孤立现象。经过调查,了解到目前很多商家和主播在伪造销售量,以及互动和在线人数等数据,人为营造畅销的错觉,已经构成一个完善的地下经营网络。

后台改库存制造假象

10月12日晚上8点,某直播平台一个美妆直播间里,主播穿着鲜艳的服装,拿着一瓶粉底液来到镜头前,直播间里显示的在线人数在两万和三万之间来回变化。她突然提高音量说:各位观众!这个能够持续十二个小时不脱色的粉底液,今天只有两千份库存!

片刻间,留言区充斥着“已购买”“能否再优惠些”等文字,偶尔夹杂着“先前买过效果极佳”“主持人推荐值得购买”之类的留言。主持人一边检视着后台的订单信息,一边强调:“仅剩五百份了!尚未购买的请迅速行动,直播结束后价格将回升至原定的299元,此刻只需159元!”她还特意举起手机,将剩余货量展示给大家看,“瞧,确实仅剩五百份了,各位请尽快下单!”

没过多久,主播称这件商品“已经售罄”,然后去推销另一件商品。这时候,记者核实这件商品确实已经下架了。但是第二天,记者发现那个标榜“货量不足”的粉底液还在直播间售卖,库存很丰富,价格也没有调整。

赵欣(化名)从北京的一所大学最近完成学业,曾在一家直播机构进行实践,加入过一个售卖衣物的线上展示小组。她表示,在每次进行线上展示活动之前,实践生们会进行任务分配,部分人负责把商品放到展示页面上,部分人负责回应观众的留言,还有些人负责用其他账号来活跃现场气氛。

我负责后台库存的变动。当主播提到只剩100份时,我会将数量从1000份或500份调整为100份。如果主播宣布瞬间售罄,我就直接改成0份。根据需要,我会再修改回去,以此来营造补货的错觉。赵欣这样说明。

她观察到,部分购买者常受群体影响,"察觉到数量即将售罄、已有众多人购买,就会跟着下单。倘若仅告知成交数量少,就无人关注"。她提及,有次某主播宣称一件连衣裙"售出600件",实际成交不过三十余件,其他都是虚假记录。

美妆与快速消费品这类商品,其数据作假的情况或许更为突出。赵欣注意到,部分刷单群体里,直播间营造人气的工作空包,有偿服务的价格清晰标示,收费额度从几块钱到十几块钱不等。

她告诉对方,直播间里观众的回应、点头的数量、实际参与的人数等统计信息,都可以通过人为手段进行修改,不过她自己并没有直接负责这方面的工作,所以对详细的做法掌握不多。

“数据焦虑”成造假推手

行业内部相关人员透露,直播购物领域出现的“信息困扰”,是假冒交易量激增的主要症结之一。

一位直播带货商家李先生表示,平台的推荐系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“人气统计”和“销售统计”。直播间里观众的数量、交流的活跃程度(包括留言、点喜欢、送礼物等行为)会直接决定平台资源如何分配。

只要直播间参与人数达标,并且成交比例理想,平台就会给予曝光机会,随后观看的普通人就会变得更多。李先生这样表示。

这种担忧也波及到部分商家和主播的协作过程。饰品行业的一位负责人张女士表示,挑选主播时,她最关注的是对方过往的销售记录。主播如果每场能卖出5000件商品,那么坑位费就会相应提高;而如果只能卖出1000件空包,这个费用就会大幅度降低。

李先生告诉媒体,为了增加关注度,他去年在促销活动里连续三天买了专属组合,每天花费超过万元,结果把直播间观众从两千增加到了十二万,场地使用费也从每场五万提高到了八万。

部分网络购物平台的商品展示同样面临类似情况。某个网络购物平台上经营服装生意的销售者坦言,她每个月都要找代运营机构“提升数据”,重点在于增加“点击次数”和“加入购物车数量”。“以一条裙子为例,日点击次数从五十增加到五百,加入购物车数量从十增加到八十。平台会将其识别为‘有发展前景的商品’,从而提供更多展示机会。实际消费者看到‘很多人关注’,也更有可能完成购买。”

不做虚假交易,就无法成为热门商品。一位零食行业的李女士表明,快速消费品的平台推广方式是“销量越大,显示越广”。她以一个坚果礼品盒为例,产品发布后先进行五千笔交易,每笔费用四元,总花费两万元。“完成操作后平台授予‘新品推广’,实际销量迅速增至每日三百笔,半个月内就收回了成本。”

灰色产业链明码标价

该领域专家表示,直播购物中伪造数据的现象已经构成一个成熟的产业体系,其运作过程涉及多个步骤,包括制造虚假的交流情况、夸大的销售记录以及伪造相关统计信息。

调查得知,互动环节中,代刷公司及配套软件可提供个性化服务。某代刷公司的价目表列出,基础互动方案(随机留言、点赞)一小时收费30元(含5000条以上留言或点赞);定制互动方案(预设留言内容、扮演真实用户提问)一小时收费150元。

他们依据直播的商品特性策划互动话题,例如推广口红时提问颜色是否适合肤色,询问使用感受如何,推销衣服时讨论适合的尺码,关注是否容易起毛,以此营造自然流畅的交流氛围。这是代运营机构的从业人员介绍工作方法时说的。

另外,也有配套程序出售,能自动发布预设的留言以及进行交流用语等,此类程序需要按月缴纳使用费用,金额从9.9元到几十元不等。

“销量造假”存在两种手法,一种是“假订单造假”,造假公司借助虚拟账户下单,不付款,直播结束后撤单,以此制造“销量好”的错觉;另一种是“真付款造假”,造假公司用真实账户下单,商家再通过社交平台退款,这种手法费用更高,却可防止订单被取消。

例如,某代运营机构的联络员提供的报价单中明确:某购物网站的“真实流转操作”(指具备真实快递单,但无货物)每笔收费3至5元,“虚拟包裹操作”(无货物且伪造物流信息)每笔收费1.5至2元;倘若该网站监管较为严苛,每笔费用将提升至8至10元。

除委托代刷外,部分商家还会“自导自演”。

一位手工艺品店老板透露,他会安排店员或熟人通过“内部折扣券”进行购买活动。举例来说,一把椅子标价999元,他设定一张“内部折扣券”价值500元,店员使用该券购买后,实际支付499元,他再将499元返还给店员,这样既没有实际支出,又记录了一笔销售业绩,同时无形中提升了店铺的知名度。

伪造数据更为隐蔽难查。有代刷机构人员向媒体说明,直播间“单日有1人观看1小时”的服务费用为0.5元,而“该直播被观看”的记录单价是20元一千条。为躲避平台监控,该代刷机构会调整互动节奏,比如每十分钟发布一条评论,每隔十几秒点赞一次。

以上内容均来自网络搜集,如有侵权联系客服删除

图文阅读
 
QQ在线咨询
客服热线
客服微信号
STU006